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3-31622 | |
发文字号:沁政办发〔2023〕8号 | 著录时间:2023-06-20 |
发文机关:沁县自然资源局 | 主题词: |
标题: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沁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 |
主题分类:国土资源能源 | 发布日期:2023-06-20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沁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抓好工作落实。
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沁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时段、区域
(一)防范时段。
1.春季融雪期(3月-5月):预计全县降水为98.0~110.0毫米,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多1~2成。受冰雪冻融和天气转暖的影响,易发生崩塌等地质灾害突发事件。
2.夏季汛期(6月-8月):预计全县降水为400.0~500.0毫米,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多2~5成。由于夏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雨较多会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突发事件。
3.秋季降水(9月-11月):预计全县降水为113.0~125.0毫米,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多。降雨较多易发生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
4.冬季冰雪期(12月-次年2月):预计全县降水为15~20毫米,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多1~2成。冬季天气变冷,加之降雪,易发生崩塌等地质灾害突发事件。
5.从即日起日降雨量 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丽量大于 100 毫米的时段,以及雨后 48小时的时段,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二)防范区域。全县11 个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别是各乡镇的山区人口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低丘缓坡开发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巡查区、在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己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完成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应急排险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在建工程、农村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和小流域沟谷等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分解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各乡镇、各责任单位要在各自管辖范围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树立明显警示标志和逃生路线图,抓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黄土、高陡边坡地区陡岩下民房和建筑的预防与监测工作。
沁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分解明细表
序号 |
隐患点名称 |
类型 |
规模 |
责任单位 |
防治单位 |
备注 |
1 |
定昌镇西窑沟村西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定昌镇 人民政府 |
定昌镇西窑沟村 |
|
2 |
定昌镇东岭头村东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定昌镇东岭头村 |
||
3 |
定昌镇北寺上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定昌镇北寺上村 |
||
4 |
定昌镇南湛村南滑坡 |
滑坡 |
小型 |
定昌镇南湛村 |
||
5 |
定昌镇西良基村南滑坡 |
滑坡 |
小型 |
公路段 |
公路段 |
|
6 |
定昌镇西良基政务大厅滑坡 |
滑坡 |
中型 |
定昌镇 人民政府 |
定昌镇西良基村 |
|
7 |
定昌镇良庄村西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公路段、 定昌镇 人民政府 |
公路段、定昌镇小河村 |
|
8 |
定昌镇小河村东北滑坡 |
滑坡 |
小型 |
公路段、定昌镇小河村 |
||
9 |
定昌镇良庄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定昌镇 人民政府 |
定昌镇良庄村 |
|
10 |
定昌镇灵岗寺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定昌镇灵岗寺村 |
||
11 |
定昌镇南石垢村西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定昌镇南石垢村 |
||
12 |
定昌镇第六中学校崩塌 |
崩塌 |
中型 |
教育局 |
定昌镇第六中学校 |
序号 |
隐患点名称 |
类型 |
规模 |
责任单位 |
防治单位 |
备注 |
13 |
定昌镇暖泉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定昌镇 人民政府 |
定昌镇暖泉村 |
|
14 |
定昌镇宋家沟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定昌镇宋家沟村 |
||
15 |
郭村镇西南沟村东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郭村镇 人民政府 |
郭村镇西南沟村 |
|
16 |
郭村镇丁家山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郭村镇丁家山村 |
||
17 |
郭村镇巨良沟道行凸崩塌 |
崩塌 |
小型 |
郭村镇巨良沟 道行凸村 |
||
18 |
郭村镇郭家庄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交通局 |
交通局、郭村镇 郭家庄村 |
|
19 |
漳源镇韩曹峪沟村西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漳源镇 人民政府 |
漳源镇韩曹峪沟村 |
|
20 |
漳源镇后庄村东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漳源镇后庄村 |
||
21 |
漳源镇堡则沟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漳源镇堡则沟村 |
||
22 |
杨安乡许庄村东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 人民政府 |
杨安乡许庄村 |
|
23 |
杨安乡许庄村河北沟村西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许庄村 河北沟村 |
||
24 |
杨安乡许庄村上观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许庄村上观村 |
||
25 |
杨安乡韩庄村下韩庄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韩庄村 下韩庄村 |
||
26 |
杨安乡南庄村东南岭村 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南庄村 东南岭村 |
||
27 |
杨安乡南庄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南庄村 |
||
28 |
杨安乡柳沟村射岩坪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柳沟村 射岩坪村 |
||
29 |
杨安乡柳沟村小柳沟村 西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柳沟村 小柳沟村 |
||
30 |
杨安乡松交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杨安村 下杨安村 |
||
31 |
杨安乡杨安村下杨安村 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杨安村 下杨安村 |
||
32 |
杨安乡杨安村稍沟岭村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杨安村 稍沟岭村 |
||
33 |
杨安乡泉则坪村西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杨安乡泉则坪村 |
||
34 |
新店镇许家岭村蒿庄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 人民政府 |
新店镇许家岭村 蒿庄村 |
|
35 |
新店镇二神岭村山岔岭村 西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二神岭村 山岔岭村 |
||
36 |
新店镇西陈庄村小陈庄村 东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西陈庄村 小陈庄村 |
序号 |
隐患点名称 |
类型 |
规模 |
责任单位 |
防治单位 |
备注 |
37 |
新店镇何家庄村东何家庄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 人民政府 |
新店镇何家庄村 |
|
38 |
新店镇小西沟村西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小西沟村 |
||
39 |
新店镇白家山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白家山村 |
||
40 |
新店镇白家山老西沟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白家山 老西沟村 |
||
41 |
新店镇大端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大端村 |
||
42 |
新店镇杨家庄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杨家庄村 |
||
43 |
新店镇二神岭西庄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二神岭西庄村 |
||
44 |
新店镇许家岭外化家沟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许家岭 外化家沟村 |
||
45 |
新店镇许家岭四沟岭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许家岭 四沟岭村 |
||
46 |
新店镇史家庄村西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史家庄村 |
||
47 |
新店镇邓庄村西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新店镇邓庄村 |
||
48 |
新店镇待贤小学崩塌 |
崩塌 |
中型 |
教育局 |
新店镇待贤小学 |
|
49 |
南里镇交漳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南里镇 人民政府 |
南里镇交漳村 |
|
50 |
南里镇龙门村岭头村东北滑坡 |
滑坡 |
中型 |
南里镇龙门村岭头村 |
||
51 |
南里镇孟家庄村西南滑坡 |
滑坡 |
中型 |
南里镇孟家庄村 |
||
52 |
南里镇孟家庄村东北滑坡 |
滑坡 |
中型 |
南里镇孟家庄村 |
||
53 |
南里镇东林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南里镇东林村 |
||
54 |
沁州黄镇黑峪沟村后庄村 东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 人民政府 |
沁州黄镇黑峪沟村 |
|
55 |
沁州黄镇西河底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西河底村 |
||
56 |
沁州黄镇南凹村疙瘩岩村 东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南凹村 疙瘩岩村 |
||
57 |
沁州黄镇南凹村西崩塌 |
崩塌 |
小型 |
交通局 |
交通局、沁州黄镇 南凹村 |
|
58 |
沁州黄镇后底沟村蒿凹岩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 人民政府 |
沁州黄镇后底沟村 蒿凹岩村 |
|
59 |
沁州黄镇杨家庄村大湾村西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杨家庄村大湾村 |
||
60 |
沁州黄镇陡角村西崩塌 |
崩塌 |
小型 |
交通局 |
交通局、沁州黄镇 陡角村 |
|
61 |
沁州黄镇陡角村滑坡 |
滑坡 |
小型 |
沁州黄镇 人民政府 |
沁州黄镇陡角村 |
序号 |
隐患点名称 |
类型 |
规模 |
责任单位 |
防治单位 |
备注 | |||
62 |
沁州黄镇上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上村 |
|||||
63 |
沁州黄镇徐阳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徐阳村 |
|||||
64 |
沁州黄镇徐阳村后沟村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徐阳村 后沟村 |
|||||
65 |
沁州黄镇次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沁州黄镇次村 |
|||||
66 |
故县镇得胜沟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 人民政府 |
故县镇得胜沟村 |
||||
67 |
故县镇神头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神头村 |
|||||
68 |
故县镇神头村北滑坡 |
滑坡 |
小型 |
故县镇神头村 |
|||||
69 |
故县镇南仁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南仁村 |
|||||
70 |
故县镇南集村西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南集村 |
|||||
71 |
故县镇石沟村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石沟村 |
|||||
72 |
故县镇石沟村西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石沟村 |
|||||
73 |
故县镇下长沟村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下长沟村 |
|||||
74 |
故县镇王家庄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王家庄村 |
|||||
75 |
故县镇新尧科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新尧科村 |
|||||
76 |
故县镇下长沟村磨南沟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下长沟村 磨南沟村 |
|||||
77 |
故县镇牛庄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故县镇牛庄村 |
|||||
78 |
松村镇岭南沟村和尚沟村 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交通局 |
交通局、松村镇岭南沟村和尚沟村 |
||||
79 |
松村镇长街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松村镇 人民政府 |
松村镇长街村 |
||||
80 |
松村镇倪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松村镇倪村 |
|||||
81 |
松村镇康公村西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松村镇康公村 |
|||||
82 |
松村镇五科村白石凹村 西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松村镇五科村白石凹村 |
|||||
83 |
松村镇新庄村滑坡 |
滑坡 |
小型 |
松村镇新庄村 |
|||||
84 |
松村镇北西沟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松村镇北西沟村 |
|||||
85 |
松村镇羌营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松村镇羌营村 |
|||||
86 |
松村镇郜家渠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松村镇郜家渠村 |
|||||
87 |
松村镇王家峪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松村镇王家峪村 |
|||||
88 |
牛寺乡李家尧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牛寺乡 人民政府 |
牛寺乡李家尧村 |
||||
89 |
牛寺乡走马岭村东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公路段 |
公路段、牛寺乡 走马岭村 |
||||
90 |
牛寺乡西汤村西崩塌 |
崩塌 |
小型 |
牛寺乡 人民政府 |
牛寺乡西汤村 |
||||
91 |
牛寺乡桃园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牛寺乡桃园村 |
序号 |
隐患点名称 |
类型 |
规模 |
责任单位 |
防治单位 |
备注 |
92 |
册村镇道兴村东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册村镇 人民政府 |
册村镇道兴村 |
|
93 |
册村镇北余交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册村镇北余交村 |
||
94 |
册村镇高庄沟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册村镇高庄沟村 |
||
95 |
册村镇杨家铺村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册村镇杨家铺村 |
||
96 |
册村镇杨家铺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册村镇杨家铺村 |
||
97 |
册村镇杨家铺村西南崩塌 |
崩塌 |
小型 |
册村镇杨家铺村 |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隐患排查常态化。对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强化强降雨过程前、中、后的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和问题,按照“一点一案”的要求,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对排查出的隐患点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及时调整、更新和充实群测群防员队伍,向社会公布所有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信息。组织群测群防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识灾报灾能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改进提升监测预警手段,提高群测群防监测水平。
(三)提升气象风险预报水平。完善自然资源、应急、气象、水利等多部门联合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实行地质灾害精细化监测预警建设,提高短时实时预报水平。完善部门会商制度,健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预警区域人员接收信息管理,拓展信息传播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健全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乡镇逐点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各乡镇至少组织开展 1次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受威胁群众的应急避险能力。
(五)科学处置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完善应急工作制度,细化应急工作流程,严格应急值守,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调整充实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健全地质灾害片区专家管理制度。各乡镇要按照“一点一网”的要求,建立群测群防临灾避险网格化管理体系。对突发险情灾情,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强应急调查、应急会商和应急排险,科学预测发展趋势,进行有效处置,杜绝群死群伤。严格执行地质灾害信息报送制度,及时上报险情灾情信息。
(六)切实加强临灾避险。强化群众应急避险转移机制。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区域,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有序安全转移;情况紧急时,可强行组织避灾疏散,特殊情况下,应采取强制措施组织人员转移;险情解除前,要防止被转移群众擅自返回。加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保证受(避)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七)强化“即查即治”。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灾情与险情,及时科学划定危险区范围,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提出分类处置措施,开展避让搬迁或工程治理,及时化解风险,确保“不欠新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和“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把防灾责任切实作为抓好防灾工作的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动、监管部门主体、责任单位主责的防灾职责,各司其职,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格局;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认识当前地灾防范的严峻形势,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流程,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明确职责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长政办〔2012〕76号)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细化目标责任,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依据,认真做好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住建部门负责各类在建工程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水利部门负责全县各中、小水库,以及河流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各新闻媒体,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地质灾害防范科普知识,增强社会群众防灾意识。气象部门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预报、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全县范围内干线公路沿线边坡地段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做好农村宅基地审批、房屋选址、村民居住环境的管理、监测、防护工作,避免出现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教育部门负责全县中小学校区的隐患排查、防治和治理工作。卫体部门负责全县医院、卫生院、卫生所的隐患排查、防治和治理工作。文旅部门负责对全县所有景点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易燃易爆、非煤矿山等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对全县养老院、敬老院、康复中心等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工信部门负责全县工业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安排。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相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具体安排专人负责防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其他有关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做好地灾防治各项工作。
(三)健全工作机制。要明确分工合作、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由县自然资源局牵头,工信、财政、交通、住建、水利、民政、卫体、环保、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助自然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要建立地质灾害风险会商制度。由县自然资源局牵头,交通、住建、水利、气象和114地质队技术支撑单位等部门建立地质灾害风险会商制度,不定期组织召开地质灾害风险会商会议,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见。建立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由县应急局负责成立相应指挥部,各部门按照职责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加强信息报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突发性地质灾害紧急信息报送渠道畅通。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要立即摸清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向县人民政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报告。属于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的,在向县人民政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报告的同时,还应直接报告省人民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
(五)严格督查检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组织县住建、应急、水利、交通等部门对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督查检查,对督查检查发现的问题要下发《督办卡》,限期完成。对检查发现的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追责问责。
附件:
图文解读:沁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