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33
大
中
小
来源: 沁县融媒
这里是冀州门户潞泽咽喉。千百年光阴血火的锤锻,赋予这方厚重土地的历史文脉。这里是水韵之城、煤海绿洲,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赠予了这脉大好河山的水韵绿意。
这里是一个拥有132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世外桃源,这里是17万沁县儿女的梦里水乡。这里是“三晋花园·水美名城”——山西沁县。
沁县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太郑高铁、太长高速、黎霍高速、208国道、322省道,两高连接线,构建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一小时通达太原都市区,两小时通达郑州都市圈,三小时通达北京,让沁县更加顺畅融入中原城市群发展大局。
沁县之特,在于千泉喷涌、百湖竞秀的丰沛水源。系浊漳河的源头、海河的发源地,水资源非常丰富,300多处天然泉水星罗棋布,西湖、南湖、北海、瘦西湖、圪芦湖等十余个湖泊如明珠般点缀其间。一年一度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及龙舟赛已山西传统四大节庆活动之一。
沁县之美,在于深厚的历史文脉、经受战火的红色洗礼。沁县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无数传世古迹、名胜瑰宝。中国民间第一石刻馆——南涅水石刻馆,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石刻艺术,无言地叙述着每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堪称石雕艺术“中华之最”。小东岭八路军总部旧址,浴血烽烟里是红色文化新时代的升华,光阴叠错,薪火承继。
沁县之丰,在于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禀赋。沁县位于植物生长37度黄金纬度,全县拥有62万亩耕地,93.2万亩林草面积,森林覆盖率37.39%,沁州黄谷子、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46万亩,辣椒等蔬菜作物3万亩,中药材5万亩。“中国好粮油产品”沁州黄小米、欧盟CE体系认证沁园春矿泉水……一个个源于自然生长的绿色产业,正将青山绿水转化成沁县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沁县先后获得“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国家级殊荣。
立足新形势、奋进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沁县提出全新发展战略,“建设“三晋花园· 水美名城”,打造现代农业高地,文旅康养胜地,实施强教、强医、强商三大战略。
瞄准大县城发展战略,着力推进道路通达、县城扩容工程,全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街道改造升级、县城绿化美化智慧城市建设、县城矿泉水直饮工程等攻坚工程。
大力推动特优农业转型发展,全县域建设高标准农田,高质量打造沁州黄小米专业镇、乡村E镇,沁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是首批省级农业类开发区,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农场、5个省级示范农场、圳品企业3家。沁润农业冷凉蔬菜全产业链初步形成,沁湖生态渔业基地积极探索“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模式,沁州黄谷子实施“冬播和早春播”模式。
大力培育文旅康养产业新支柱、消费新蓝海,积极争创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深化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康旅结合,以优质康养项目构建全县域大康养的崭新格局。
强教为先,沁县对全县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大力度改革,举全县之力树起高中教育龙头,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蓬勃发展,托起沁县振兴崛起的希望。
强医为重,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新建中心医院,整合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便民高效,为百姓创造更为良好的就医条件。
强商为要,聚焦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领域,谋划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一枚印章管审批”“7×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吸引潞宝集团、汾酒集团、山西能投生物等一大批新型企业落户园区。
“一城二地三强”,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下,不断扬优势、锻长板,打基础、补短板,集聚着人气、商气、财气,奋力实现后发赶超,奋力崛起。
时下,全县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将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房山区的支援合作契机,转化为只争朝夕、踔厉奋发、砥砺攻坚的务实行动,更靠着一份闯劲,善作善成、持之以恒,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山西沁县,正迈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崭新步伐,“三晋花园· 水美名城”将焕发独特魅力。沁县,这块圣地期待着更多人慕名而来,驻足欣赏、康养、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