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沁县乡贤 > 沁县乡贤

烟立村李海青:在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又驻心

 时间:2023-11-20 09:52       大    中    小      来源: 沁县融媒

走进定昌镇烟立村,到处呈现一派民风淳朴、温馨祥和的新气象,这是李海青担任烟立村第一书记以后的新变化。今年5月份,李海青由长治市金成房地产公司派驻沁县定昌镇烟立村担任第一书记,对于之前担任帮扶队员已有两年帮扶工作经验的李海青来说,角色的转换更加坚定了他牢记责任、主动作为,当好百姓好公仆的决心。他下沉到村民中间,积极投身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甘于奉献,驻村又驻心。

用情用心察民情

李海青驻村后,第一时间顶着烈日,带着一本驻村工作日志,连续20多天住在村上,走村入户,对全村70户脱贫户、12户监测户进行入户遍访,了解每户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和存在困难。沉下身子扎扎实实了解民情,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村集体经济状况。脱贫户张志良患强直性脊柱炎20多年,干活吃力,生活过得比较艰辛。李海青了解后多方联系医院,和在北京工作的战友联系看病事宜,帮助张志良就医,张志良愁眉舒展露出了笑容;群众反映农产品不好卖,李海青就联系渠道消费帮扶,购买土鸡蛋、小米、豆子等;群众说饮用过滤自来水更健康,李海青就联系单位,为村里8000元购置安装直饮水机器……只要是群众的事他都记在心上,尽力而为帮助解决。李海青说,只要把群众的诉求解决了,工作就好开展,有些事情对别人来讲是小事,但它关乎群众的冷暖,只要把“小事”做到位了,就能拉近群众的距离。

李海青始终坚持以为民办实事、干好事为落脚点,田间地头留下了他的脚印、乡间沃野穿梭者他的身影、村民家中回荡着他的声音。通过调研摸清了实际,他与村“两委”一班人认真研究制定了烟立村帮扶计划,为帮扶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情真抓强堡垒

乡村振兴离不开一个富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强大党组织,李海青担任烟立村第一书记以来,加强党建基础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并把主题党日活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抓手,组织党员义务突击清理村内垃圾。学习党章党规,以党章党规规范言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给全村党员树立起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良好形象。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抓发展保民生,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

实抓实干促振兴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让群众提升生活质量,过上幸福生活。如何发挥“第一书记”作用,把乡村振兴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接过第一书记接力棒的李海青接续工作,和村“两委”班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县交通运输局,争取资金,公路硬化实现“户户通”,村主干硬化1500米,方便了村民出行。新整治挡土墙300米,护坡2000米,村东、西口整治硬化面积600平方米,新铺新建村内排水渠300米。实施村内绿化亮化工程,村内道路两旁全部绿化,种植了银杏树和草坪1800平方米。实行垃圾不落地制度,每周两次专人负责清运,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积极实施“厕所革命”,改善卫生厕所86户,促进村民养成文明卫生生活方式。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李海青和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实际,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体产业”,种植蔬菜大棚8000平米,为本村2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增收5000元,为村集体累计经济增收9万元。随着前期土壤施肥就绪,第二茬蔬菜北瓜即将下种,同步实施的双孢菇大棚也正在整改中。利用乡村振兴产业资金82.5万元,建设4500平米规模化出栏100头肉牛养殖基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多途径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

“村子美了,班子强了,发展畅了,人气足了,第一书记真的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村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光景一定一天比一天好。”脱贫户张国买高兴地说到。

随着烟立村旧貌换新颜,特色产业由小及大,烟立村逐步变成一个基础设施全、产业发展好、村民生活有盼头的希望村。“能让烟立村发生变化,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是我们驻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将继续用滴水穿石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谈到烟立村今后的发展,李海青自信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