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沁县乡贤 > 沁县乡贤

裴志国:抢抓“鸡”遇 产业振兴带动共同致富

 时间:2022-07-19 08:55       大    中    小      来源: 沁县融媒

“你看,这个水线就有点高了,不及时调整的话,看着小鸡是在啄水嘴儿,实际上一点儿都没喝到,时间长了,鸡就容易打蔫儿。”走进南里镇下张庄村凤凰展肉鸡养殖有限公司,见到了正在帮助养殖员查找肉鸡打蔫儿原因的裴志国,经过他一番讲解,陈树芬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这些日子总有几只鸡不欢实,我这担心得整宿睡不着觉,多亏了裴书记,一个电话就到,解决了我们的心头难题。”陈树芬高兴地说。

裴志国还不忘细致地嘱咐陈树芬夏季高温天气养鸡需要注意的事项,从饲料营养配比、圈舍环境卫生与消毒、温湿度控制等多方面给予指导。

十年艰辛,闻鸡起舞。看着眼前滔滔不绝的裴志国,可想而知他背后得辛苦付出。为了养好鸡,他多次请技术人员现场讲,他还买了《禽病分析》《畜禽养殖》等书籍,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蹲在鸡棚巡查,查看温度、湿度、光照,检查通风、饲料、粪便……经过无数次分析,逐步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病理常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等都能正确处理,逐步掌握了科学养鸡的技术。

裴志国循着致富梦想之光,抢抓商机,淘来“第一桶金”。年轻时候,走南闯北的裴志国见多识广,自己做买卖也挣了点钱。机缘巧合,他接触到笼养肉鸡养殖,在那里大开眼界。使他心动的是,该公司经营的肉鸡产品,是在“供雏一防疫一供饲料一回收”一条龙的运作条件下生产的,每个养殖场就是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产品是经过严格检的绿色食品,有着稳定可靠的市场保障,在听说家乡还没有如此规模的养殖肉鸡时,裴志国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后,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逐渐变成了决心,回村养鸡。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对,理由是风险太大。可凭着那股想干的事必须要干成的劲头,在2011年初春时节,他拿出所有积蓄投资40万元带头建成肉鸡养殖大棚2栋,首次引进25000只鸡雏。经过他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全年出栏肉鸡15万只,成为全县数一数二的养殖能手,同行戏称他为“鸡司令”。

艰难创业,养鸡户变成养鸡龙头。初试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裴志国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决心。抱着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为家乡作贡献的心愿,2014年,他竞选当上了村主任,带着村民们的信任,主动扛起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大旗。

2017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整合了杨家庄、孟家庄、龙门等11个村446户的移民产业后续资金、一户一项及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共计500余万元,自筹资金400余万元,成立了沁县凤凰展养殖有限公司。新建1500平米的现代化养殖大棚3栋,200KW变压器一台,100米深井2口,修建水泥路600米,建设办公室5间,锅炉房、防疫室5间,引进标准化、全自动肉鸡养殖设备,同时配套污水收集池无害化处理坑、堆粪池等环保设施,实现了年检50余万只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并于当年投产使用。2019年又通过集中流转利用下张庄村的撂荒地,新建村集体鸡棚一座,在智能化养鸡棚内,一排排4层鸡笼整齐有序,鸡雏们正在进食。与传统养鸡场不同,整个鸡舍干净、明亮,配置自然通风系统,自动添料、自动送水、自动清粪,自动控温、自动调节空气,全部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作业。

“肉鸡养殖是‘短平快’项目,占地少,见效快,有优势。”裴志国说。发展肉鸡养殖,是产业结构的一次优化升级。据了解,从2017年养殖公司成立至今,每个鸡棚3万只鸡,年出栏6次,平均出栏72万只肉鸡,统一销往山西大象农牧集团,年销售额达1800余万元,总计销售额4000余万元。沁县凤凰展肉鸡养殖有限公司还解决了多人的就业问题,长期雇工15人,经常按需短期雇佣附近村民做零工。“抓鸡装车、清洗棚舍场区及车间消毒、给鸡仔防疫打针……在这里打工既能学习技术又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俺很满意。”陈树芬是新住村的村民,也是养鸡场的固定长工,每个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白手起家到致富领头人,裴志国鸡味满身,责任满身,荣誉满身。“‘长治市十大青年致富标兵’‘爱心大使’等不仅是荣誉,更是一辈子的责任,我要带着这份荣誉和责任,继续带领乡亲们拼搏奋斗,让大家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短短数语,道出了裴志国最朴实的心声。

准备离开时,听到鸡棚里不时传来阵阵“咯咯”的鸡鸣声,仿佛正在进行一场“歌唱”比赛,一只只鸡仔“唱”红了头上的鸡冠,也“唱”响了一首乡村振兴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