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7 02:55
大
中
小
沁州三弦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沁州三弦书是形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以及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包括晋南安泽、浮山等地的曲艺形式。因沁州三弦书的早期艺人多属盲人,他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规范行内言行,于清顺治十年(1653)成立了“三皇会”,并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传说中的“三皇爷”生日那天,在沁州举行艺术赛事以为庆贺与交流,民间遂把这一天称为“老州会”。又因古沁州辖区不只今天的沁县,还包括今武乡和沁源两县,后世俗称“老州”,故在“老州会”演出的沁州三弦书,又被老百姓称作“老州调”。沁州三弦书迄今已有 400年左右的历史,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而较为古老的一种,唱腔曲调板式丰富,音乐优美动听,传统书目积累较多,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十分深广的艺术影响力,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影响深广。
沁州三弦书,200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栗四文、李效清、骈中堂被山西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栗四文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大鼓三曲
《大鼓三曲》是流传在沁县境内最古老的一种民间音乐曲牌。据老艺人讲,早在(清)光绪年前居住在松村乡康公村的王石成、王八斤兄弟俩的音乐团就会吹奏这一曲牌。当时称音乐是打鼓的(也叫钱行家)这一曲牌大都在庙会祭典或办丧事中吹奏,曲调委婉流畅,从始至终鼓点不断,很有特色。
《大鼓三曲》是由三个小曲组成,在三段小曲前有二段前奏叫边二拍,连三拍节奏由缓到快,逐渐行成节奏明快,委婉流畅的节奏。二段前奏引出一曲、二曲、三曲。整个曲子由粗细两只唢呐合奏,粗唢呐按谱规范吹奏,而细唢呐则比粗唢呐高八度,听起来圆滑、跳跃、粗细唢呐和起声来非常好听,另整个曲子吹奏过程,鼓点不断,很有特色。
《大鼓三曲》主要乐器,⑴吹奏类:粗乐唢呐也就是低音唢呐细乐唢呐(高音唢呐)过去用A调(1号)现用G调(2号);⑵打击类:小鼓1只,小钗,大钗,大小锣各个;⑶笙;⑷演奏专用服饰。
《大鼓三曲》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形成以下特征: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古庙会的大型祭祀活动,具有庙堂音乐特征。在民间丧事活动中,形成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特征。《大鼓三曲》,主要以粗细唢呐合奏,鼓、钗齐用从而构成稀有性特征。
《大鼓三曲》是上党地区唯一的一种民间吹打曲牌,对它抢救,保护的价值有两点:学术价值,大鼓三曲在民间吹打乐,实属罕见的曲谱。大鼓三曲作为一种民间吹打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丧事从简,曲牌展示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手因年事已高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传承;对它保护有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和推动。实用价值,抢救保护“大鼓三曲”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传统吹打乐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参加演奏活动愈来愈少。
南涅水挑高秧歌
南涅水挑高秧歌是流传在我县牛寺乡南涅水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挑高秧歌,也叫干板秧歌,产生于沁县北部牛寺乡的南涅水、山曲、里庄、南牛寺以及涅河北岸武乡的古城等地,早在北魏时期当地居民就有崇佛活动,这种民间秧歌常用在祭祀活动中演唱,后来这种活动移到每年春节、元宵节进行,一方以祭祀为先,同时也到商号店铺及机关、学校进行祝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馆把挑高秧歌音乐进行改编并以小戏形式搬到舞台,秧歌音乐更加和谐动听。由于过去南涅水为乡政府所在地,故称为南涅水挑高秧歌。挑高秧歌不配音乐,只打锣鼓,唱腔起板高亢激烈,落板随和、低落。唱词大部为七字式和十字式两种,上下两句合成一整句。2009年牛寺乡编排的传统挑高秧歌《祝福》参加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获得领导、专家和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