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沁县概况 > 沁县县情

沁县县情概况

 时间:2025-01-22 08:48       大    中    小      来源: 沁县政府办

沁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国土面积1320平方公里,辖9镇2乡218个行政村6个社区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人口17.1万人。

沁县是文明起始的华夏古邑。距今1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近年来,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在沁县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周文化遗存,是沁县孕育汉族远古先民的最好佐证。4800多年前,黄帝后裔、先商始祖阏伯镇守此地。公元前514年“三家分晋”后置铜鞮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行政区之一。沁县人的骨子里,遗传着好读书、勤读书的基因。东汉至民国间县内均设书院,曾吸引千古大儒王通前来布坛讲学。清朝268年中,山西籍官员中宰相级别的共有8人,其中沁县籍的吴琠于康熙四十二年成为首席大学士,比陈廷敬还早五年。境内有上世纪50年代发掘的1100余件石刻雕像,雕刻年代历经北魏至宋朝520余年,最早的北魏石刻距今1500余年,该馆被誉为中国民间石刻第一馆,馆内有两件镇馆之宝:一件是晋代陶渊明手书《拟古杂诗》12首石刻真迹;另一件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千字文》石刻。

沁县是抗战支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仅有10万人口的沁县就有1.6万人参军,250名青年入选“保卫毛主席先锋队”。八路军总部、决死一纵队等纷纷驻扎沁县。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曾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1938年3月24日,朱德总司令在沁州黄镇小东岭村召开了“东路军高级将领军事会议”。1931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南里镇东林村创刊。建有全国唯一一座展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和山西新军抗战历史功绩的专题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治地区授予将军头衔最多的县。

沁县是千泉奔涌的北方水城。这里八河环绕,九湖围城,是千里海河第一源,素有“千泉之县”之称。沁县水面之广、蓄水量之大、水质之优,在北方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境内水均为源头活水,共有大小支流126条633公里。有水库17座,大小泉水270余处。生产的沁园春矿泉水水源地,水龄近6000年,富含人体所需的锶、钾、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锶含量每升达0.52毫克,高于国家标准0.2毫克,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稀有珍贵矿产资源。多年的深耕发展,使沁县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

沁县是“金珠不换”的小米之都。上古神农在沁县传承发展粟作农业,孕育了沁县小米初代种子。明朝嘉靖年间,沁县小米成为宫廷贡米,清代康熙为沁县贡米赐名“沁州黄”。沁州黄小米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大米的7.8倍,钾钠占比是大米的9倍,维生素和铁含量是大米的4.8倍。经过独特红色土壤、气候培育的沁州黄小米,植物脂肪含量达4.22%,比普通小米高12.5%。2024年9月中旬,联合国粮农组织到我县实地考察,专题推广沁州黄谷子种植优秀案例,为沁州黄小米品牌赋能的同时,也搭建了沁州黄小米走向世界的国际平台。

沁县是生态优良的绿色宝库。沁县地处北纬36度至37度之间,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无工业污染源,是植物生长的黄金地带。全县林地92.3万亩,森林覆盖率37.39%,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大力扶持农户在林缘地、林下规模连片种植林下道地中药材,现有留床中药材连翘6万余亩,野生酸枣2万余亩,柴胡2000余亩,党参1500亩,黄芩1000余亩,还发展了板蓝根、白芍、艾草、黄芪、冬花、地黄、知母等多个品种,沁县林药间作特色发展模式正在逐步走向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