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媒体报道

【山西晚报】沁县:田里稻花香 水里鱼蟹肥

 时间:2023-04-03 10:04       大    中    小      来源: 山西晚报

雨破春耕。连日来,沁县南里镇樊村的种植户正抢抓晴好天气,十余台大型机械在百余亩土地上来回穿梭,犁地、翻土,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稻蟹(鱼)共生”作业正式拉开南里镇春耕备耕的序幕。

樊村位于沁县县城南4公里,圪芦湖水库下游,身处黎霍高速连接线、208国道、段宜线交汇的“金三角”地段,交通便利,水土优势丰厚。早在人民公社时期,樊村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产量高、米质优、口感细腻,同时发展200多亩鱼塘,曾经带动一批养鱼专业户增收致富,“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由此而来。

近年来,沁县南里镇利用圪芦湖水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加大低洼地治理,积极引进各种优秀企业,昔日的易涝地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长治德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樊村的长期驻村企业,也是长治唯一一家省级优良渔种场,公司始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150亩,养殖面积102亩,鱼池14个,总投资1000万元。生产用水来自漳河支流圪芦湖河自流水源,水源充足,无任何污染源,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公司主要生产品种为福瑞鲤、高体型异育银鲫、草鱼、鲢鳙鱼种、青鱼、鲈鱼,年产鱼种100吨以上,苗种供应辐射长治、晋中、晋城三地,辐射养殖农户300余户,是全市唯一的苗种生产基地,拥有一套完整的水利设施及一批专业水产养殖队伍。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如何持续推动沁县农业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更大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带动农民一起增收致富,走出一条村集体与驻村企业合作发展新道路?经过市场调研与评估,德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樊村村委初步达成共识,决定共同试验开发50余亩稻蟹(鱼)共生产业项目。蟹田稻,稻田蟹,蟹为稻正名,稻为蟹添“香”,“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是现代生态农业最简单的法则。一方面是利用稻田蟹来松土、除草、捉虫,用螃蟹的粪便肥田,促进水稻生长,另一方面为稻田蟹提供阴凉、安全的生长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也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实现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绿色生产。另外,杜绝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和化肥,有效缓解了水田面源污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这种方式,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渔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具有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特点。

长治德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秦永德今年67岁,从事水产养殖40多年,是沁县水产养殖大户,他告诉记者:“蟹苗每斤20—30元,我们预计投放1000斤左右蟹苗,能收获1万斤,去除成本,每亩稻田蟹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水稻亩产能达到1000斤,每斤售价在5元左右,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秦永德说,“我们正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同时陆续投入蟹苗养殖,6月中旬完成插秧,预计今年中秋节就能上市销售。项目的顺利进行可带动了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每月人均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不等。”

“稻田养蟹的前景非常可观,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以蟹(鱼)促稻、以稻养蟹(鱼)、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选用优质品种,在种植上增施有机肥,种出来的水稻将更加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希望这次的尝试能进一步带动周边百姓一起增收致富,我们村能再现古镇‘塞上江南、鱼米之乡’”。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周云信心满满。

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南里镇党委书记王彦军脸上满是期待的笑容。“接下来,我们打算借助稻田蟹(鱼),走‘农业+旅游’的路子,整合建设用地资源,打造观光旅游区,在德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西侧新建一座集医疗、休闲于一体的康养中心。并规划建设民俗小院17套,周边配套农家乐、垂钓区、采摘园,规划建设荷花观赏区,吸引周边城镇离退休老人休闲养老,不断增加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为县城‘南花园’增添靓丽一笔,助力全镇乡村振兴。”

望着眼前,我们的脑海浮现出这样一幕:待到收获季节,蟹肥稻香,南里镇樊村又将是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