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动态 > 部门快讯

沁县文旅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 及2024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4-01-29 09:29       大    中    小      来源: 沁县文旅中心

一年来,沁县文物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执行国家、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工作部署,围绕十一届省委第八轮常规巡视历史文物保护专项检查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扎实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2023年工作总结

一、全县文物保护情况

(一)全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

1、利用一般债券资金,抓好低级别文物文物保护修缮。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23年积极争取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确定永寿寺、复初寺、小王关帝庙、伏牛山龙泉神庙、关帝庙牌楼、交口真武庙、交口老君庙、交口圣母祠8处为2023年度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目前保护修缮工作除关帝庙牌楼外,工程量均完成50%。                

2、争取国家、省、市专项经费,推动国省市保文物修缮。

今年以来,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继续推进国保洪教院、省保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旧址修缮,并顺利完工,两处文保单位得以恢复初态,焕发新生。同时结合属地乡镇,不断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洪教院利用二佛殿,展示洪教院残损木构建和各类营造法式斗拱模型,让人们了解古代精美的工艺和不朽的工匠精神,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旧址修缮后,属地乡镇以不同形式在旧址载体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建、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充分发挥了旧址作为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址的作用。

还积极争取省市文物专项资金,实施漳河庙消防工程、东山玉皇庙修缮、隆福寺塔支架保护等项目,目前都已开工建设。此外,谋划项目储备,做好项目设计等前期工作。

3、多方筹措资金,对群众反映强烈,文物受损严重、存在消失危险的次村五龙头石窟、文庙巷81号民居进行了修缮,对吴琠墓等低级别文物进行了日常养护维修。

二、南涅水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情况

(一)推进南涅水石刻馆基础设施提升,加快“二级博物馆建设”进程。

今年以来,南涅水石刻博物馆以国家“二级博物馆建设”为建设目标,软硬件齐抓,积极申报南涅水石刻馆体修缮、预防性保护、展馆提升、数字化建设、砖雕文物保护修复等项目。目前,馆体修缮工程已经完工,馆内面貌焕然一新,317件石质文物修复也积极推进,工程过半,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今年国庆节还推出“沁州遗珍——沁县馆藏历代文物珍品展”特色展馆,120余件珍贵文物首次面世,本展充分发挥石刻文物优势,深入挖掘南涅水石刻文化价值,推出融知识性、文化性、历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具有本土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特色、贴近群众需求的文化盛宴,获得大众一致好评。为配合推进3A完成景区创建,馆内外标识标牌全部升级更换,设置雷锋志愿者服务站;增添医疗急救设施;设置专门母婴休息室;增添残疾人专用轮椅;对景区内垃圾桶重新设计并分类处理;升级游客休息座椅等,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园林绿化、美化工作,全方位达到3A景区标准。

(二)加大馆藏文物推介宣传力度,活化文物保护利用。

1、今年来,我们不断强化文物活化利用和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延伸与拓展,尤其是紧紧把“南涅水石刻”这个金字招牌作为抓手,内外兼修,不断提高我县知名度、美誉度,今年石刻博物馆先后与沁县育才小学双方签订“馆校共建•共建共赢”协议书,并深入学校开展“第二课堂”;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与签订馆校共建合作协议并挂牌;与徐州青年美术家协会签订美育研学基地协议并挂牌;受邀参加由山西大学云冈研究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云冈研究院举办的《沁县南涅水石刻的整理与研究》文化沙龙;并顺利获得“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长治市(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山西省(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也通过省级考察。

2、我们积极推动南涅水石刻文化“走出去”,为沁县代言。2023年7月1日,携9件珍贵藏品参展江苏吴文化博物馆“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主题展览;10月19日,参加山西省第六届文博会,12月6日,我馆7件珍品又在深圳博物馆“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中展出,12月18日,参加2024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主题标识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南涅水石刻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不断在更高的舞台上不断展现自己。

3、开发文创,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今年,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我馆以馆藏文物为开发摹本,访能工巧匠,先后开发《康熙御笔千字文》系列拓片本册、《陶渊明书法》拓片本册、武则天题跋主题折扇、康熙御笔主题折扇、南涅水石刻主题折扇等特色经典文创产品。彰显博物馆特色、水平、内涵,有效传承、发扬历史文化价值。

(三)强化安全监管措施,安全防范工作做到常抓不懈。

一是强化安全意识,狠抓安全责任落实,一把手认真履行文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精心安排组织,亲自检查督导;二是不断提高人防、物防、技防能力,我县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已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运行情况良好。国保单位南涅水石刻博物馆消防、监控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均配备灭火器材,定期安检,确保文物安全。文保员严格落实文保单位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隐患并上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工地、考古发掘工地等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安全防护措施。

(四)、积极完成其他日常工作任务。

积极推进永寿寺、洪济寺、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小东岭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旧址四处国保申报方案设计和申报工作;编制完成洪教院、普照寺、大云院保护保护规划;积极推进石刻馆馆藏文物档案整理工作;协调电力部门为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接通单独用电线路、安装单独电表。

2024年工作计划

1、利用一般债券资金。完善2022年灾后抢险剩余净土庵、护国显济王庙、郭家祠堂、龙王堂项目(抢险资金只完成大殿抢险修缮)。完善2023年一般债券资金永寿寺、复初寺、小王关帝庙、老爷山龙泉神庙、华山真武庙、华山老君庙、华山圣母祠等项目(2023年只下达60%的预算资金)。

目前,交口佛爷庙、南峪佛爷庙、上村玉皇庙、漳义石佛寺、郭家庄龙王庙等都全部完成方案设计、评审等前期工作,也可利用一般债券资金进行修缮。          

2、争取上级专项文保资金。积极推动漳河庙消防工程、东山玉皇庙修缮项目,年内完工;争取吴琠墓修善项目、隆福寺塔修缮项目资金下达,并开工建设。

3、积极推进南涅水石刻馆国家二级馆建设。石刻馆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积极推进,年内完工;石刻馆预防性保护项目、馆藏文物数字化项目实施并完工;积极推进展馆陈列提升项目,年内完成1、2、3展厅布展陈列提升;新建200平米办公和档案用房。

4、加大项目储备。积极申报洪教院、大云院、普照寺消防升级改造项目;洪教院、大云院、普照寺安防项目;南涅水石刻馆安防项目;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布展;小东岭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旧址布展;南底水八路军总部旧址修缮等前期工作。

5、文物研究交流和宣传活化利用。

馆校共建进一步巩固扩大成果,继续加大与中央美院、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加大交流合作,同时,加大沟通力度,计划与国家雕刻协会、北京美院、河北美院、山西大学文学院、长治学院等签订馆校共建协议,通过学生实习实训、举办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提高南涅水石刻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彰显南涅水石刻的艺术价值和业界地位。

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博物馆)联合推出南涅水石刻大型专题展览,并全国巡展,目前巡展方案设计完成,项目上报省局,争取明年成功举办。

6、做好第四次文物普查。

做实沁县第四次文物普查预案,做好普查摸底、经费申请、队伍建设等前期工作,召开全县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动员相关部门和乡镇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责任,保障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应普尽普、保证不遗漏、不缺失,为下一步文物保护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加大文创开发力度,以南涅水石刻造像为原型,创作小巧方便、游客认可的大众化文创产品。

当前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不足。一方面是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国拨免费开发经费只能保障临时工工资、保安工资、高额电费、消防维保、单位日常等刚性支出,可用财力非常有限,馆藏文物保护、文创产品开发、学术交流研究等费用没有保障,制约发展。

另一方面考古前置因资金问题开展较慢;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能列入财政预算;没有制定全县文物保护中长期发展规划;县级文保员虽有配置,但文保员经费没有着落,工作力度不到位,导致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开展;这些影响工作开展,也影响年终专项考核。

二是产权问题。部分文保单位产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如省级文保单位八路军总部小东岭旧址、《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旧址因经费不足未能以政府租赁或买断等形式进行产权置换,产权仍属个人所有,导致进一步陈列布展,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等活化利用工作未能启动。

三是人员短缺。文物保护事业缺乏新鲜血液注入,特别是文博专业研究人才严重缺乏,南涅水石刻博物馆作为窗口单位,讲解员也存在培养断层,这些问题刻不容缓,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四是研究不深,活化利用不够。作为我县乃至我省少有的石刻专题博物馆,石刻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形制多样,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由于种种原因,研究不够,挖掘不深,特别是研究成果较少,大众化认知程度不高,对扩大南涅水石刻对外宣传和交流存在较大影响,对其他文物,保护修缮后,没能进一步发挥活化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