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2-41274 | |
发文字号:沁政发〔2022〕3号 | 著录时间:2022-04-26 |
发文机关:商务发展中心 | 主题词: |
标题:沁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沁县培育“乡村e镇”发展规划 (2022—2025年)的通知 | |
主题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2-04-26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沁县培育“乡村e镇”发展规划(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沁县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沁县培育“乡村e镇”发展规划(2022—2025年)
为深入推动培育乡村e镇工作,加快市场主体倍增,助力乡村振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建设市场主体集聚平台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着力提升供给效率水平,以提升电商应用水平为重点,线上线下融合为抓手,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乡村e镇与电子商务进农村协同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平台、新支撑,助推乡村振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聚合政策,创新载体,整合政府、社会和电商等资源,建立健全电商发展工作机制,服务全县“三农”工作,实现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电商发展带动“三农”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全方位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
2022至2024年,以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培育乡村e镇为目标,打造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新建网购线下实体店10个;重点培育电商年交易额过5000万元的农产品企业1—2家,年销售额过1000万元的本地农产品代运营企业2家以上;开展各类电商培训5000人次以上。力争培育15个以上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新增30个以上电商企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带动6000人以上新增就业创业,实现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3.6亿元(其中农村电商领域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亿元)。
到2025年底,力争全县电商零售交易额达到6亿元,其中农产品上行交易额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不低于30%。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基本形成应用广泛、保障健全、配套完善、产业相对集聚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
三、主要任务
围绕实现总体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乡村e镇培育复制。依托我县沁州黄小米以及延伸、深加工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在“沁州黄·乡村e镇”创建基础上,布局培育“定昌镇”“南里镇”乡村e镇,培育引进电子商务企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乡村e镇商业带头人,健全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电商基础配套设施,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围绕乡村e镇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定位,协同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强平台承载,推动产业、主体、电商等要素科学聚集,形成“产业+电商+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电商生态体系。
(二)增强农村产品上行动能。引导县内商贸、电商、快递、物流企业围绕乡村e镇农村产品上行,建设分拣、预冷、初加工、配送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加强标准和品牌应用,提高农村产品商品转化率。整合乡村e镇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统筹产品开发、设计、营销、品牌等服务,拓宽农村产品上行渠道,帮助企业扩大销售。
(三)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和师资、标准、认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利用县级、乡村e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资源开展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电商应用等专业培训,强化实操技能,提高就业转化率。加大商业人才招引力度,集聚高质量人才资源,加强跨地区人才交流学习。针对有电商创业需求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开展农村电商普及和技能培训,重点开展美工、产品设计、宣传、营销策划等实操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地区人员创业就业。
(四)加强品牌培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加强特色产品品牌化建设,提升产品品质、价值和知名度。以“沁州黄”小米主导产业为突破,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公用品牌运行和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农业品牌标准体系,促进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组织品牌农业企业参加全国综合性展会,举办地方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品牌传播效率。引导、支持“沁州黄镇”“定昌镇”“南里镇”乡村e镇开发一批试销对路的网货产品,对现有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良及专项开发设计,鼓励企业自建“小而美”自主品牌。组织开展区域公共品牌线上、线下营销推广活动,提高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
(五)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依托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因地制宜建设经济适用、规模适度、节能环保、集约高效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推进乡村e镇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试点工作,加强邮政仓储寄递服务与地区农产品冷藏保鲜资源对接,布局产地仓和田头仓,优化干线邮路运输模式,开办直发邮路,提升“最初一公里”仓储保鲜能力,实施农产品定制化收寄和运输,加强包装管理和品质提升。引导、支持供销系统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逐步健全仓储运输、冷链物流、检验检测、终端配送等服务。
(六)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开展电商新业态拓展行动,实施“数商兴农”,推动直播电商、社群电商、社区拼团等新型互联网营销手段向乡村e镇辖区农村延伸,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农产品网络品牌建设,大力提升农产品电商化水平。乡村e镇培育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协同推进,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完善电商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
(七)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建设运营县级、乡村e镇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点体系,实现农村快件揽收、分拣、配送一站式服务。推进运力资源融合,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普及推广农村客运车辆代运信件、邮件、包裹,利用农村客运车辆发展寄递物流,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增加客运企业收益。支持商务、邮政、快递、供销等部门和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共建共享,发展县级快递分拣中心、乡镇快递服务分拣中心和村级电商快递服务站,加强信息、配送资源整合,实现商贸物流、电商快递、农产品上行等商品的统仓共配。
(八)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搭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平台,指导组织乡村e镇内企业参加全国性产销对接大会、博览会等,借助展会平台,开展消费帮扶、招商推介活动。建立稳固长效的产销对接机制,拓展线上渠道,开拓线下市场,提高沁县小米等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引导农产品市场、电商平台等流通企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与乡村e镇内的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各类经营主体对接合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直供直销、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店等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模式。以乡村e镇驻村帮扶单位助销为抓手,协调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持续鼓励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购买本地农副产品。
(九)加大招商引资。强化招商意识,成立全县招商引资领导协调机构,明确责任,加强统筹,集聚合力,畅通信息,形成运转顺畅、协调有力、工作高效的工作机制。拓展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重商亲商的良好环境,对已经入驻的企业继续做好服务,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政务、法制、舆论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要素保障,着力打造政策服务的“高地”,发展成本的“洼地”,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十)加强市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四个最严”,以防控食品生产安全风险为主线,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加大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危害食用农产品安全、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力度,强化市场质量安全宣传,开展部门主题宣传活动,设立举报热线电话,营造人人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加强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完善农村市场食品安全治理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乡村e镇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发展中心),负责承担乡村e镇培育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日常工作。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加强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沟通、协调配合,做好物流配送体系、电商培训孵化、服务中心运营等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乡村e镇和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二)强化企业主导地位,完善市场运行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县级、乡村e镇服务中心为协调总站,发挥农家店、涉农企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扩张村级服务站辐射网民的效力,形成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实现电商网络化代购、产品销售、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和“三农”发展的有机结合。发挥沁县电子商务协会功能,负责特色产品普查、征集、展示,实施销售及组织企业和个体网店交流信息,配发产品。建立项目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落实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定期上报工作动态信息,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要安排专人每月报送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三)强化保障措施,促进电商快速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根据电子商务建设的需要加快推进全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网络村村通。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要积极支持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在基本网络建设、资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县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引进的电子商务领域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和待遇。支持电商协会与各类专业合作社学习、交流、研讨、互助作用,促进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乡村e镇培育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宣传力度,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宣传上墙、上报、上网、上电视。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同时,引导农村电商注重食品安全,诚实守信经营,树立良好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