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1236931-5/2020-36344 | |
发文字号: | 著录时间:2020-08-27 |
发文机关:沁县农业农村局 | 主题词: |
标题:解读:《沁县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实施方案》 | |
主题分类:农业林业水利 | 发布日期:2020-08-27 |
原文链接: 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沁县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持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现就做好我县2020年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出台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为主线,加快构建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沁县特色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主要目标
2020年,在全县建立具有沁县特色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全县农业生产生态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有较大提升,特色优势绿色有机农产品快速发展,实现明显提升。
(一)绿色有机基地质量提升。摒弃除草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普及秸秆还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使耕地地力提高0.1个等级;农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5%;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可机械作业旱地普及应用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0%,所有农产品产地达到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环境要求。
(三)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可追溯体系基本覆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产品可追溯制度,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1.建设绿色有机旱作农业产业示范标杆板块。以故县镇老马岭村、清河村、下清河村区域为创建县标杆示范,辐射带动故县镇、南泉乡、南里乡;以新店镇南底水村、南池村、白家山村、小西沟村、汉家沟村区域为创建县标杆示范,辐射带动新店镇、杨安乡;以漳源镇康家庄村、南沟村区域为创建县标杆示范,辐射带动漳源镇、牛寺乡、郭村镇。
2.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打造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北方水城小米开发有限公司、沁县吴阁老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有机绿色沁州黄小米加工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构筑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3.健全完善绿色有机农业标准体系。重点围绕我县谷子主导产业,培训普及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操作规程技能,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种植业标准要涵盖种子种苗选定、投入品使用、生产技术栽培管理、收获、产品分等级、初级加工、整理包装、贮运等生产技术和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养殖业标准要涵盖品种选育、科学养殖、卫生环境、饲料使用、疫病防治、药品投入、药械标准等关键环节。全面启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原料供销、加工、工艺流程、产品营销服务全产业链式的标准化。建立完善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标准体系。
(二)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
采取县抓产业示范、乡镇抓样板创建、村建有机庄园等方式,以县、乡、村或新型经营主体为单元,着力创建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作物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园、片、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创建。
(三)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工程。通过推广堆肥还田、秸秆还田等,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制定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开展有机肥物化补贴,使谷子、高粱、小麦、辣椒、核桃优势区有机肥替代化肥达到30%以上。
2.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工程。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万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在全县建设一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园区。
3.实施畜禽粪便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以肥料化为主要利用方向,支持养殖重点县开展“生态养殖循环示范园、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体推进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
(四)统筹协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完善森林和湿地资源管护机制。突出山上灭荒、通道增色、村镇增景、干果增收、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六大”重点,全力实施重点区域国土绿化、森林城镇群建设、林业产业提质增效、森林质量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精准扶贫“六大”工程。进一步加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建设,完善森林和湿地资源管护机制,有效保护和发展有限的森林和湿地资源,构筑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2.加快改善河流生态水系状况,改善漳河两岸生态环境。大力推行河长制,实施水源地保护及治理工程,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推进漳河两岸生态长廊和小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促进全县河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加大农业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为目标,加大农村农业环境整治力度,推进“治乱、治垃圾、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
(五)持续发力,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
1.开展“有机、绿色、地标”认证,推进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追溯管理。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立体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控制、产品有标识、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力争到“十三五”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全部纳入追溯管理。
2.强化现有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区域公共名牌效应。按年度逐步提升绿色有机产品比重,辐射带动全县品牌建设,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与品牌创建。(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
(六)科技支撑,强化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1.延伸社会化服务,实施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加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人才的培育,发展“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涉农企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等服务模式,开展绿色有机农业技术、信息、流通等综合性社会化服务。
2.发挥专家团队作用,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抗旱节水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促进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编写系统培训教材和技术操作规程,全面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实现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农技集成示范、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
3.加快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择优打造一批信息化园区,争取早日加入市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以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完善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生产系统。深化物联网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节水技术、节水管理相结合,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延伸到乡村、农企和农户。
(七)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鼓励农民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支持农民举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经济,发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社。发展农业电商、“互联网+”等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销衔接。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有机旱作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同类产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进一步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倡导、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成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生力军。
3.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仓储物流及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健全农产品销售流通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产品追溯、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
四、保障措施
1、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畜牧兽医中心、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机械中心、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沁县创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创建工作,研究出台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具体创建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创建任务。承担项目的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研究制定辖区内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实施方案,编报年度实施计划,推进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2、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现代公共媒体,广泛宣传有机旱作农业政策、理念、技术和模式,提高广大群众对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认知度。认真总结和深入挖掘各地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建设的成功典型,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观摩,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县乡政府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3、强化政策支持。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同时,积极整合农业、水利、畜牧、林业、自然资源、农机等各项涉农资金,重点扶持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工作。围绕重点工程,积极创造条件,综合运用税收、金融、价格、保险、补贴等措施,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积极性。拓宽农业保险政策,逐步将谷子、蔬菜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4、加强技术指导。围绕产业发展,成立产业发展技术专家组,成员由水保、农技、土肥、农机、药材、蔬菜等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为创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工作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5、强化督查考核。将创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工作列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考核目标,加强工作调度,强化检查督导,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建立起村级申报,乡级审核,县级批复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管理不上心,实施不细致的实施主体,实行退出机制。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02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