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县政府工作部门>沁县教育局>公开内容>义务教育领域>招生管理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2-54372 | |
发文字号: | 著录时间:2022-09-01 |
发文机关:沁县教育局 | 主题词: |
标题:沁县多措并举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 | |
主题分类:教育 | 发布日期:2022-09-01 |
为顺利开展新学期开学工作,安全有序、科学高效做好开学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沁县主动作为、靠前指挥,通过开会研判、制定方案、储备物资、校园消毒等多种举措,坚持一手抓严疫情防控工作,一手抓牢新学期开学准备,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开学准备两手抓、两不误。
一、提前周密部署,全面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召开会议早安排。8月19日上午,沁县教育局召开2022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部署会。会议由教育局副局长温卫东主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耀德,县政府副县长王宇靖,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闫爱民,县教育局局长卫杰等班子成员,机关股室长和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安排校园疫情防控、控辍保学、校园安全、教育质量提升等工作,分析问题、梳理短板,靠实责任、细化措施,督促各乡镇、各学校做细做实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安全开学。会上,教育局局长卫杰与相关学校负责人签订了《沁县2022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责任书》。
二是开学工作早谋划。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新安排、新部署、新要求,及时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视频)会议研判疫情发展形势,安排县教育局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疫情防控第九版要求,制订开学预案和各项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反复推演,逐项做好应对预案、制定科学措施,力求把开学预案和师生返校方案具体化、细节化,保障新学期各项开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我局细化分解任务、列出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推动了项目工程顺利实施。总投资1.2亿元铜川学校工程已接近收尾,七月底三中将搬迁入住。育才小学新建教学楼已进入装修阶段,七月底育才小学将整体搬入新校区。在工程建设中,我们把好规划关、施工关、质量关、资金关、验收关,确保建成一所,使用一所。同时利用原樊村中学校址改造的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
四是开学条件早保障。各乡镇、学校对校园校舍、教学设备、运动设施、生活设施、学校网络等全面进行检查、维修、改造、更新。各学校储足口罩、消毒液、测温枪等防疫物资,确保防疫物资库存保证一个月使用量。
五是开学教育早实施。计划在各校以开学为契机,以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班团队会等为载体,围绕“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节”(节粮、节水、节电)、法治、安全教育、防汛控汛、疫情防控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课。
二、提前全面排查,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8月12日下午,县政法委、县公安局、县教育局牵头组织12家相关部门,11个乡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8个基层派出所,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70余人在沁县教育局4楼会议室召开2022年沁县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暨“护学岗”建设工作部署会抓机制建设,提升安全防控能力。各乡镇学校、各中小学始终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抓好,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开学前,层层签订学年度安全稳定工作责任状,传导工作压力,分解管理责任,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全方位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抓隐患排查,消除校园安全风险。逐校逐人排查教职员工、学生旅居史,每天排查上报教职员工学生活动轨迹和个人健康状况,切实做到“应排尽排,不漏一人”。县教育局在疫情防控工作群下达催返通知,凡有省内外中高风险旅居史、省内县外的教职工必须在8月26日前、学生在26日前返回沁县,并做好报备、落地检、“三天两检”及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等相关工作。抓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各乡镇学校、各中小学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将在开学第一周采取多种形式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养成安全习惯、提升防范技能。提前优化管理,常规工作有序推进。为确保秋季招生工作顺利完成,及时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秋季新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督促乡(镇)提前做好入学动员工作,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要求各乡(镇)提前做好辖区内小学毕业学生思想动员工作,预防在升学过程中出现学生流失、辍学现象,确保辖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能够全部升入初中。教育局及时对接新华书店,确保秋季学期各类教材教辅用书全部按时到位。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在学校、班主任微信群积极宣传科学防控知识,把相关疫情防控、防汛减灾安全提示发送给师生及家长,提高师生对防疫防汛基本知识知晓率,引导全体师生科学应对防范,提升自我防护意识。